
姚颖垠因公出访总结报告
6165cc金沙总站姚颖垠于2025年9月22-28日前往意大利巴里参加第五届 FSTP小麦国际会议,并与西班牙、意大利合作方深入探讨了小麦智能育种模型构建事宜。具体总结如下:
一、会议概况与背景
应第五届“从种子到意面”国际小麦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我于2025年9月22日至28日前往意大利巴里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是全球小麦产业链,特别是针对硬粒小麦和面包小麦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育种家、遗传学家、病理学家、食品科学家、加工企业代表及农户,旨在搭建一个从基础研究到终端产品全链条的交流平台。本届会议的核心主题是“面向未来气候的可持续与智能化小麦生产”,重点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智能育种、数字农业、可持续栽培等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小麦新品种,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与产业链韧性。
二、 主要活动与学术收获
前沿学术交流,把握学科动态:会议期间,我全程听取了多场主题报告和分会场报告,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前沿方向:
智能育种技术: 多位报告人展示了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高通量表型组等技术加速育种进程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模型应用于基因组预测和亲本选配,已成为国际前沿的热点。
抗逆性与气候变化: 针对地中海地区日益频发的干旱、高温胁迫,会议集中展示了在挖掘耐逆基因、解析抗逆生理机制方面的突破,强调了将抗逆性作为核心育种目标的重要性。
品质与健康: 关于小麦加工品质、营养组分(如膳食纤维、微量元素)以及降低致敏性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体现了市场对“美味与健康”并重的新需求。
三、 核心成果:深入推动国际合作
本次出访的一项重要议程是与既定的国际合作方进行面对面磋商,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的Laura Pascual教授团队进行了会谈。他们团队在大数据分析和基因组预测模型方面具有深厚积累。与来自博洛尼亚大学的Roberto Tuberosa教授团队进行了交流。他们团队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地方种质资源和先进的表型精准鉴定平台。
四、 收获、体会与建议
1. 主要收获与体会:
开阔了学术视野: 亲身接触到智能育种领域最顶尖的技术和理念,深刻认识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驱动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巩固了合作关系: 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增强了与合作方的信任与默契,解决了此前线上沟通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点,成功将合作意向推进至具体实施阶段。明确了自身定位: 通过与国际同行的比较,认识到我们在种质资源和新基因发掘上有优势,但在大数据建模和跨领域整合能力上仍需加强。
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鼓励青年人才国际交流: 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更多地支持博士生和博士后参加此类高水平国际会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下一代农业科研领军人才。深化国际合作: 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全力推动与西班牙、意大利三方合作项目的落地,力争将其打造成我院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提升我校在作物智能育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报告表》-姚颖垠.docx